内容页搜索

师俭堂为江南传统商贾名宅,位于震泽镇宝塔街西端,三面临河,东望慈云寺塔,西靠斜桥河,南临頔塘河,北枕藕河。清道光年间(18211850)为徐氏所建。师俭源出于《史记·萧相国世家》:后世贤,师吾俭;不贤,毋为势家所夺。咸丰十年(1860),太平军自苏()南进,攻占松陵,并陆续占领吴江全境,师俭堂毁于兵燹。同治二年至三年(18631864)间,徐汝福(徐氏第五代)重建宅第,沿用师俭堂之名,表示其遵法节俭。光绪二年(1876)曾有过整修或扩建。其占地面积2700余平方米,总建筑面积3700余平方米,大小房屋147间。师俭堂重建后,一直为徐氏家族经商、居住使用。至民国年间,传至第八代徐启丞,系当地经营丝经、米业的富商。徐启丞娶湖州戴季陶的养女戴小恒为继室。当时,戴小恒与蒋纬国同在戴家生活,以姐弟关系相处。其时,师俭堂形成了的典型的沿河商业空间模式。新中国成立后,徐氏划为地主,但房屋仍留给其家族所有。文化大革命初,更楼作为四旧,徐氏后裔无奈将其拆除。1971年,师俭堂房屋,除留给自住房屋一间外,其余房屋予以全部没收。此后,师俭堂由镇房管所将临街铺面出租给镇供销社,其余出租给居民居住。1972年,有关部门将花园内一座峰石移至杭州。1979年,拆除院内的玻璃走廊和弄堂西侧的2间辅助用房。1983年,政府落实政策,将楼厅西部195.69平方米的房屋退还给徐氏后裔。1995419日,师俭堂被列为江苏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17月起,师俭堂内住户陆续搬迁。20028月起,对师俭堂进行全面修缮和内部复原陈列。20044月,师俭堂对游客开放。2006525日,师俭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030日,被定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。2005年、2006年,电影《十三岁的女孩》《天下第一媒》先后在师俭堂选景拍摄。20071127日,被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。

师俭堂坐北朝南。它以宝塔街为界,分街南、街北两部分,南、北建筑之间东、西两侧由券门相连,使宅第与街道有所分界。师俭堂集河埠、行栈、商铺、街道、厅堂、内宅、下房于一体,街中建宅、宅内含街,为江南市镇中所罕见,堪称水乡大宅门。师俭堂从南向北由3路建筑群组成,中轴为(頔塘)河埠—仓库—铺面—宝塔街—门厅—大厅—楼厅()—楼厅()—天井—(藕河)河埠;东轴为(頔塘)河埠—铺面—宝塔街—藜光阁—假山、半亭、曲廊—四面厅、梅花亭—花厅—天井—(藕河)河埠;西轴为(頔塘)河埠—铺面—宝塔街—铺面、辅助房—走廊—厨房—杂屋、(斜桥河)河埠—天井—柴房。路与路之间设置备弄、封火墙。

中轴为宅第主要建筑,五开间,前后六进,每进之间“合院的对称、正反、虚实(阴阳),层层相抱的形态是“藏风聚气”“通天接地”的风水观念在建筑上的反映。门厅有木雕门楼,宅内按厅堂的主次关系建造简繁得当的砖细墙门。

第一、二进相连,位于街南,为双层“走马楼”,前临河,后临街,进深六界,下曾为米行、铺面,上为仓库,占地面积328.63平方米,建筑面积601.59平方米。上下各有东、中、西过道相连,在楼板上开有方方正正的货仓口,围以齐腰栏杆,既可升降收发物料,还可观察楼下店堂内动情。两进之间东、西各有一小天井(俗称“眉毛天井”)相隔,有分有合,若即若离。

第三进位于街北,为师俭堂的门厅、铺面,两层楼,进深六界。占地面积196.51平方米,建筑面积332.66平方米。门厅入口为木雕门楼,雕刻精细,装饰华丽。月梁上、中、下依次为“刘备招亲”“状元及第”“三圣庆寿”等戏曲场景和山水人物图案。两侧垛头上,东为“张飞击鼓”,西为“马超追曹”戏曲场景图案。青石须弥座上刻有寓意“五福临门”的蝙蝠与门环。冰裂纹状和合窗与结实的板门对应,使门厅入口显得雍容华贵。

第四进大厅,是师俭堂的主体建筑,原为恒懋昶丝经行,进深九界,占地面积280.87平方米,建筑面积332.66平方米。砖细墙门上有寓意“玉堂富贵”的玉兰、桂花、牡丹等图案,中为字碑“世德作求”,出自《诗·大雅·下武》:“王配于京,世德作求”,意为“以其世世积德,庶为终成其大功”。大厅为“明三间带两厢”格局,形制为“敞厅”,具有高、敞、正的特点。轩梁上刻有寓意“农家乐”的生产劳动、世俗生活、民间风俗的场景。屋宇轩昂,厅内的木雕梁架、黑漆立柱与白屏门有机组合。厅堂东、西的砖细清水墙,线框构图简洁,制作精细。大厅内有对联两副:前柱联为“东鲁雅言,诗书执礼;西京明诏,孝弟力田”,后柱联为“古训是式,威仪是力;功崇惟志,业广惟勤”。

第五进楼厅(),原为泰丰丝经行,三合院形制,进深八界。占地面积441.54平方米,建筑面积721.48平方米。砖细墙门兜肚有“八仙祝寿”、上枋有“文王访贤”戏曲场景图案。中间字碑为“慎修思永”,出自《书·皋陶传》:“慎厥身,修思永”(皋陶为虞舜时期的法官,为保证自己做事正确,他谨慎地进行修身律己)。楼下明三间为厅堂布置,堂内有对联两副:柱联为“陶淑性灵抑扬辞气,斟酌雅颂谐和律吕”,挂联为“振作清勤,就将黾俛;从容正直,会合光明”。屏门后对称安装“直上式”木楼梯,栏杆用“冰裂纹”装饰,构图精巧别致。楼上用雕刻精美的隔扇界定起居间,再通过屏门、木隔断将平面划分为4组相对独立的居住空间。楼厅的槛窗芯用彩色玻璃镶嵌,并配置了挡风玻璃窗。楼下廊轩为“船篷轩”,承重梁扁作,两侧有砖细清水墙。南向的6扇隔扇用黄柏木制作。楼厅(一)的木雕饰:隔扇绦环板上有“百龄食禄”“宜男多子”; 隔扇裙板上有“夫妻好合”;槛窗绦环板上有“渔家乐”。檐下一组撑拱上的“八仙过海”,人物造型栩栩如生,系宅院内的圆雕精品。

第六进楼厅(),为内宅。砖细墙门上有“万代盘长”雕饰,寓“百吉”之意。墙门字碑为“恭俭维德”,出自《荀子·非十二子篇·第六》:“恭俭者,偋五兵也。虽有戈矛之刺,不如恭俭之利也。诗云:温温恭人,维德之基。此之谓也。”楼厅()和楼厅()上下以厢房贯通,形成“走马楼”布局,进深八界,占地面积430.39平方米,建筑面积667.48平方米。前后都装屏门,在第二道屏门后备“直上式”木楼梯,北部东侧为三层“更楼”(修缮时恢复),西侧是密室,明间为厅堂布置。雀宿檐下牛腿上的“梅开五福”图案木雕,构图完整。楼上槛窗用大片玻璃做窗芯,楼下配置挡风玻璃窗。天井内原有一条当时极为少见的玻璃走廊。楼厅()的木雕饰:隔扇绦环板上有“福运”“玉堂富贵”“三友图”“暗八仙”“凤穿牡丹”“杏林春燕”“必定如意”“和气致祥”;隔扇裙板上有“春花三杰”“兰桂齐芳”“芝兰玉树”“一品清廉”“荣华富贵”“三阳开泰”;槛窗绦环板上有“四艺”“万象更新”“麟趾呈祥”“大吉”“如意万代”“因何得耦”“寿耋流芳”“吉庆”“和合”;东厢房槛窗绦环板上有“福禄长久”“黄金万两”“大吉祥”;西厢房槛窗绦环板上有“麟吐玉书”“佛八宝图”“招财进宝”等。

东轴建筑,街北花园,名为“且经园”,园名出自《汉书·儿宽传》“带经而鉏,休息则读诵”之句。占地面积428.86平方米,建筑面积301.93平方米。花园平面呈不规则梯形,分南北两部分:南园以四面厅为核心,西北为山石花木、亭台楼阁,东南为曲廊。四面厅的木雕饰:檐枋有“八宝”“华山对奕”;撑拱上有“宜室宜家”。北园以花厅为主,花厅为三间两厢的楼厅,进深六界,占地面积135.16平方米,建筑面积217.88平方米;楼下西北隅为佛室,隔扇后有木楼梯通往二楼。花厅内黄杨木雕飞罩明间,东、西次间装隔扇,合宜地分隔室内空间。室内隔扇上的“漆刻”作品和西山墙上的墨梅壁画,据考是徐氏后裔的手迹。上下外檐采用通风兼有遮阳效果的隔扇,造型华美、拆卸方便。花厅的木雕饰:梁枋上有“福禄寿喜”“凤戏牡丹”;轩梁上有“事事如意”;飞罩上有“子孙万代”;挂落上有“平升三级”;栏杆上有“吉庆有余”“松鼠葡萄”;隔扇绦环板上有“四艺”“杂宝”“华封三祝”“芝仙祝寿”“益寿延年”“事事如意”“富贵长青”“年年有余”“举家欢乐”“连中三元”“必定如意”“萱草忘忧”“八宝葫芦”;隔扇裙板上有“松菊犹存”“竹苞松茂”“晋爵”“事事如意”“合欢”“和合如意”等。花厅小巧玲珑,开可以融入花园景色之中。天井内原有一座峰石,与花厅后窗构成典型的“景窗”关系,此石被运走后此景不存。园内种植桂花、广玉兰、枇杷、梅花等,取意“金玉满堂”、“玉堂富贵”。梅花亭入口的门额上有“叠翠”二字,取自元代萨都剌诗句“四山叠翠开图画,溪水漱石如笙竽”,点出了园内翠绿层叠的景致。高高的三山屏风墙,似一张宣纸,而亭台楼阁贴墙而筑,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画。藜光阁、梅花亭、花厅内设洞门与中轴建筑连贯,藜光阁下设石库门直通大厅,使花园既有休闲功能,又有对外接待客商往来的商用功能。“园中无水,而利用假山之起伏,平地之低降,两者对比,无水而有池意”,因此且经园具有“旱园水做”的特点。整座花园布局紧凑、建筑华美,虽是由商贾营建,却有书卷之气。

西轴建筑为辅助用房。街南、北二进为“上房下店”式铺面;第三进为平房;第四、第五进为厨房、杂屋,为三合院;西侧厢房通斜桥河;最后是柴房;后天井临藕河街。这组建筑占地面积442.98平方米,建筑面积458.04平方米,开间二到三间,进深六到七界,梁架为圆堂,硬山顶,构筑简洁朴实。由于地块是三角形,因此在建筑布局上应用天井和院落调整房屋朝向,在复杂的地形中营造出极富趣味的建筑空间。辅助房与中轴建筑的联系以“备弄”为主,其地势由南向北逐渐走高,与之对应,弄内每隔一段也要上12个台阶,使这种狭长的线性空间不显单调。


 

>